关于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战略区因泗县失利,主席和决定派来接替陈毅这段历史,由于公开档案史料较少,《陈毅传》只是带了一笔,《传》则根本未说到这件事。这直接引发了该段历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全面接替陈毅,有的说只是部分替代,等等。针对这些不同说法,帅克作一分析解读,供军迷们参考指正。
古今中外战史基本都不主张阵前换帅。因为这种换帅既影响军心士气,又影响指挥的连续性。而解放战争刚开打两三个月,主席便拟让来山东接替陈毅,下这样大的决心肯定是有相当的理由的。
首要的当然是仗打得不好的因素。华东战略区当时主要分两个战略方向作战,一个是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内线作战,另一个是陈毅率山东野战军兵出淮北实行外线出击。结果在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华中野战军打了个七战七捷,而山东野战军先是打了个朝阳集胜仗,之后便打了个泗县败仗。这场败仗对军心士气影响很大,甚至笼罩着整个山东野战军。
仅从战局后续效应来看,泗县之仗和前几个月的四平保卫战有得一比。尽管四平保卫战规模远大于泗县之仗,但都是战争刚开打前后的败仗,所以消极影响都很大。而这种消极影响也直接引发了以雷霆手段对两个战略区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东北战略区将党政军大权全部给一人,甚至原书记彭真都改为副书记副政委。山东野战军方面,一是具体指挥泗县之战的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宋时轮战后被免职,二是中央准备让来山东接替陈毅。
帅克以为,决定对山东野战军的人事调整还有一个主要的因素。那就是在苏中打七战七捷之时,在华中军区几个领导人和山东野战军陈毅之间,关于作战方向和用兵重点等问题产生了不小的矛盾。回看当年的电报,发现双方争吵得还很激烈。后来,华中军区的三位中央委员一级的大佬张鼎丞、邓子恢、曾山还曾联名密告中央,称“陈毅不会打仗”。言外之意自然也有换帅的意味。这一些因素,肯定对下决心让接替陈毅起了不小的助推作用。
关于来山东到底是全面接替陈毅工作还是部分接替,近几年网上吵得比较多。在这里,《陈毅传》中的表述还是很有深意的。原文是:
“9月初,中央考虑到敌人在控制陇海线之后,山东与华中的联系将被切断,拟派来山东负责鲁南前线指挥之责,而陈毅负责淮海前线并统筹鲁南、苏中、胶济各前线。作为一名战区指挥员,他当然明白中央这一考虑的全部含义。”
这段话大致能够表达以下几个意思:大战之时调来了一个和陈毅职级资历差不多的,并要“负责鲁南前线指挥之责”,而陈毅负责“统筹鲁南、苏中、胶济各前线”。虽说陈毅也有个负责淮海前线一说,但我们分析一下当时的战场态势,山东野战军的两个绝对主力叶飞的1纵当时在鲁南前线,而在致电陈毅的这封电报中,又明确要求“将山东野战军8师调回鲁南”。这样一来,山东野战军绝大部分主力部队势必都云集在鲁南前线,都由来指挥。
我们再分析陈毅“当然明白中央这一考虑的全部含义”这句话,显然也是指陈毅当然清楚,来山东,至少接替陈毅的指挥打仗的主要工作。其发展的新趋势大致会同后来的“战役指挥交粟负责”一样。
接到拟派来山东前线的电报,陈毅的心情肯定是“五味杂陈”的。这便如同城南庄会议后,让他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任副司令一样,心理上难免会有想法的。这是符合一个人的常态心理的。
但陈毅就是陈毅,他有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度与豁达,有着对决定的绝对服从。接到电报后,第二天他便回了一个“欢迎来鲁主持”的电报。《陈毅传》中更是说陈毅不是发了一封这样的电报,而是“连电表示欢迎”。这得需要多大的坦诚与胸襟呀!
此时,军慢慢地增加对华中地区的进攻,特别是随着两淮(淮阴、淮安)的失陷,战局愈来愈艰困。而陈毅也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担当。他果断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一是陈毅与华中军区领导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粟裕、谭震林等多次协商,主动向中央建议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形成较为强大的整体作战力量。陈毅还同时表示“今后力求会师改变局面”,建议“指挥上多由粟下决心”。
二是陈毅于10月4日给8师领导写了一封信,这样说道:“3月来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陈毅在坦诚自责的同时,充分肯定8师“始终是很好的头等兵团,纪律为各军之冠”。8师收到陈毅的信后,受到极大的鼓舞。特别是陈毅主动为作战失利担责,令他们极为感动。这种鼓舞与感动通过8师领导迅速传导到全师官兵。
透过陈毅的这些动作,表明他不管来不来,但他开创华东作战局面的决心和信心并没有半点低沉和泯灭,反而愈加执着而坚定。
10月15日,主席和发出了那封著名的电报:“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战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于是,因未能成行,这使得陈毅和粟裕两个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搭档,又开始接续他们珠联璧合式的绝妙配合。又于是,合并不久后的两个野战军开始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一个个战史上的经典与传奇。
按说作出的决定,通常是很严肃郑重的。而陈毅本人又连电对来山东表示欢迎,但为何最终这一阵前换帅的计划未能付诸实施呢?帅克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
早在抗日战争结束前夕,卧病在延安医院的,便对前来看望他的主席表达了重返前线的愿望。但主席劝慰他要安心养病,并意味深长地对他说道:“以后是不会叫你闲着的!”关于主席拟派来山东接替陈毅,《传》并无记载。这说明中央派他去,只是通知了陈毅,仍在最后定夺之中。如果真到了让去山东的话,肯定也会征求他意见的。
我们再看一下,此时他仍在养病之中。11月份胡宗南大军准备进攻延安的时候,随一部分领导被疏散到绥德。也正是在此期间,“给中央写了请求到太行工作的报告”。
通过以上我们至少可得出,在中央准备9月份让他前往山东时,身体的确不佳。这虽说不上是不能去山东前线的根本原因,但肯定是原因之一。
解放战争刚开打,针对几大战略区的战局发展,特别是针对一些战略区仗打得不好的实际,主席大动作地对战略区的主要负责人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前面我们说过,四平保卫战后东北战略区调整为党政军一把手,西北战略区由贺龙调整为彭德怀,华北战略区则由朱总司令亲自指导,专门成立了以为司令、罗瑞卿为政委的晋察冀野战军。相对来讲,只是晋冀鲁豫的刘邓指挥班子保持了稳定没有调整。
同样,华东战略区最终没能成行,关键的原因是,主席和找到了替代的方案。这一方案由华中的几位大佬和陈毅共同建议:“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而以主席对粟裕的了解,以主席七大时对粟裕“将来能指挥四五十万军队”的认知,现成的“战役指挥交粟负责”比抱病前来山东指挥显然更合适。至少人事上变动较小,牵涉面较小。还有就是粟裕本身情况较熟,不像需要有个再熟悉再适应的过程。
这个原因很重要。我们看主席与陈毅两个人的历史关系,从井冈山时期搭班子起,两人既曾有过红四军“七大”主席的前委书记被陈毅取代的特殊情况,也曾有过红四军“九大”陈毅认识错误后重请主席回来主持古田会议的历史过程。还有新四军“黄花塘事件”后,陈毅不得不离开新四军参加延安整风的一年多时间,他与主席朝夕相处的忠诚与坦荡。正是基于主席对陈毅的信任,最终抗战胜利后,还是坚持让陈毅回华东。
这次阵前换帅最终搁浅,同样也是基于主席对陈毅的充分信任。因为以徐代陈,两人的资历相当,而“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则不一样,因为粟裕一直是陈毅的老部下,陈粟搭档比陈徐搭档,对陈毅的影响面显然会更小一些。
陈是饱学广博之人,文韬武略,诗词成章,口吐莲花,确是儒雅之人,综合能力很强,井冈三巨头之一,资深望重。然而徐总是出道即高光的帅才,具深邃的战场洞察力,实战指挥专精,是我军第一个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的将帅,经历过血与火的实战检验,是一仗一仗打上来、一级一级升起来的骁将。将帅们各有所长,但军事能力徐胜陈,是不争的事实。
延安准备派主持华东军事是有深层次考虑的,徐是黄埔一期科班出身,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善于大兵团作战,能力出众。更重要的是、王建安这些悍将都是他带出来的,在指挥上不至于掣肘。后来,粟裕异军突起,连战连捷,中央决定陈毅负责大局,粟裕负责华东军事,改派山西。
再怎么胡说八道,再怎么攻击陈毅军事能力差,再怎么仇视攻击陈毅司令,都无法否定篡改:1949年评定共和国全国六大天才军事将星,陈毅司令是全国六大天才将星之一,1953年党中央评定全国九大天才军事家,陈毅司令是全国九大天才军事家之一,1955年评定十大元帅,陈毅元帅排名前六,这是全世界各国有目共睹的,早已载入史册。